高校扩招 考大学会更容易吗?
2024年02月16日 20:47:37
湖南中庭智能学院
点击:328
高校扩招
考大学会更容易吗?再过两周就要高考了,7所在京高校近来联合发布的2024年高招政策中,新增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为高频词。高校扩招是否意味着大学门槛的降低?近几年推出的强基计划进行得怎么样?大类招生是如何实施的?考生从高一就开始填写的综合素质评价跟升学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邀请教育界人士为考生和家长作集中解答。
问题一
扩招是否意味着大学好考了?
扩招不能与降分画等号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邹海燕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从全国多地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有所上升,仅北京高三年级在校生就有约6.1万人,比去年增加近1万人。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已明确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入学需求。
和往年相比,今年北京化工大学优化调整了专业,新增3个本科专业,即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化学专业和应用物理学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招生计划大幅增加:今年设有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招生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大数据双学士学位)是首次招生。此外,化学专业(基础拔尖)招生计划增加至60人。
扩招是个好消息,但扩招不能与降分画等号。在此,我提几个重要的建议,帮助考生和家长读懂高校的招生简章,以免进入误区。
首先,要关注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了解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投放的专业。比如,我们学校宏德书院的招生专业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法学(卓越实验班)、化学(基础拔尖),实施的是“三制三化”(书院制、双院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模式。为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了以院士为主体的特聘导师、以高层次人才(长江、“四青”人才等)为主体的学业导师、以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干部为主体的班级导师、以杰出校友为主体的成长导师、以优秀高年级学长为主体的朋辈导师等多层次导师育人体系。
其次,要充分考虑大类分流和转专业等入学后专业变动的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入学后专业转换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不代表转了就一定好。考生要在报考前充分考量,入学后谨慎选择。大类招生的专业一般在学习一年后,分流大多数具有竞争性,成绩越高越具有选择主动权。我们学校提供多次转专业的机会,大一到大三均可申请,考核合格后转入。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也可申请转入学校指定的部分专业,且不受高考录取分数的限制。
第三,要理性看待扩招的专业。一般高校的扩招名额会分散到招生的大多数省份,所以具体到考生生源地,数量变化不会特别大。而且,增加的计划多为热门或优势专业,报考人数也会相对较多。还有的专业扩招,其实只是学院内部的人数调整,是此消彼长,而不是总体招生计划的增加。所以,扩招不一定带来录取分数的降低。
第四,要前瞻性考虑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变化趋势。ChatGPT火遍全网,对未来职业的影响众说纷纭。ChatGPT能“生成”,但不能“负责”。有“知识”,但缺少“常识”。所以,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职业很容易被取代,而创造性强和社会性强的职业仍很难被取代。例如,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有所应用,医疗影像专业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但医学和医疗专业仍然需要人类医生、护士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AI生成海报又快又好,但高阶的创意和艺术更细腻的表达仍然需要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ChatGPT虽然已经会写代码了,但是计算机行业需求会更加旺盛,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苹果砸到机器人的头上,绝不会发现“牛顿定律”,分析人类情感也一直是AI的短板。因此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的深度理解需要人类的研究和分析,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仍然重要。
问题二
强基计划适合哪些学生报考?
从基础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主任 邓怡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代之以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起步阶段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强基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将评价选拔体系系统性重塑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紧密结合,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标。根据文件要求,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在招生制度设计上,强基计划主要选拔两类群体,主体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就考核而言,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同时,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具体来说,针对第一类考生,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针对第二类考生,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上,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在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后,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转段进入本校研究生培养阶段。各高校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分别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探索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
强基计划主要适合以下几类考生报考:一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二是将来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向的学生;三是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并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根据公开报道,强基计划实施三年以来,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有关高校普遍反映,通过强基计划确实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